上海普陀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沪西革命的摇篮”。在这片独具爱国主义血脉的土地上升鸿网,孕育出无数救亡图存的革命先驱。而作为革命队伍重要保障之一,普陀的学堂印记同样鲜明。
掀起民族自救巨浪的战歌起源
1924年5月,福建厦门大学爆发学潮,任教于该校的欧元怀、王毓祥等教授,应329名失学青年要求,决定北赴上海筹办新校。同盟会元老王伯群认为国家根本依赖于教育,在学生代表何纵炎的引介下,与欧元怀等会晤,决定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这便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大夏大学自创建伊始,便始终同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纵观大夏大学的百年办学历程,其弦歌不辍,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也是近现代中华民族求独立、求解放、求复兴的真实写照。
1925年,大夏大学槟榔路(今安远路)潘家花园校舍
1925年建成的胶州路校舍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侵华战争的开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沪西工人加入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成立的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支持十九路军抗战。1932年7月17日,在沪西劳勃生路沪西共舞台召开江苏省反帝代表大会,大会公开名义是“江苏省民众援助东北义勇军反对上海自由市代表大会”,却惨遭镇压。13位烈士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沪西共舞台事件,更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一首从上海传来的歌曲宛如战斗号角,发出了中华民族“不做亡国奴”的洪亮怒吼:“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就是由大夏大学教师田汉作词、著名音乐家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伴着激昂的旋律,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波波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义勇军进行曲》手稿图(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升鸿网,使举国奋起,众志成城。”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人民之战》一书中这样形容道。在他看来,《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就是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浪潮不断高涨的历史,“这首歌的曲和词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之中”。
华侨高等学府与东南民主堡垒辉映
暨南大学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学堂停办,1917年恢复为暨南学校。1921年为便于海外侨生来校就学,学校选定真如作为新校址目标。1923年,暨南学校迁至真如,学校位于真南路以东、交通路以北区域,即今万里地区,上海西站北面。1927年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至1929年,大学部已设5个学院16个系2个专科,在校学生最多时达1700多人。
国立暨南大学全景
1923年3月,共产党人恽代英以新闻记者身份来到暨南学校,跟华侨学生促膝谈心,建立了稳定的联系。恽代英还介绍了共产党所创办的《向导》杂志以及进步的《新青年》等期刊,向同学们推荐《社会发展史》《共产主义入门》等书籍。暨南学校党支部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也逐渐建立起来。此后,暨南大学学生们积极投身于革命中,参与游行示威,成立左翼作家联盟小组、国立暨南大学救国会等进步组织。
1936年3月8日,暨南大学女学生参加上海妇女救国会领导的万人游行
1937年冬,暨南大学学生组成抗日救亡团南下宣传,图为经金华站时摄
1937年,一声炮响打破暨南大学的宁静——“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日军飞机不断在上空飞行侦察,至8月19日开始实施轰炸。3日之内,日军共在校园上空投弹40余枚。留存的黑白照片上,校舍几乎被夷为平地,整座校园满目疮痍。暨南大学不得不迁入公共租界,暨南大学真如时期也就此谢幕。
暨南大学校舍被轰炸
1937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暨南大学真如校园
作为暨南大学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期,真如校区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在《暨南大学史》中有这样一段话:“上海真如建校是暨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意味着暨南从内地创校到大都市的崛起,也意味着它从以中学为主的中等学校逐渐转变为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这是暨南校史上比较辉煌的一段,也是孕育暨南文化的关键阶段。”
华童公学致敬抗日英烈八百壮士
作为普陀区颇具爱国主义传统的学校之一,晋元高级中学(原华童公学)取名自著名抗日英雄“谢晋元”。1937年10月27日至10月31日,八一三淞沪会战中,谢晋元临危受命,率军守卫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在日军围攻中,孤军坚守四昼夜,浴血奋战,毙敌200余人,伤敌无数,史称“八百壮士”。这场保卫战的成果,不仅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血性和骨气,也为中国抗战在世界上赢得了尊重和支持。毛泽东在1938年10月12日所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称赞“八百壮士”为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
“八百壮士”影像
然而不幸的是,奉命撤入租界后,谢晋元遭当局羁押。在“孤军营”中,他仍亲率士兵坚持出操上课,举行升旗典礼,勖励全体官兵,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积极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华童公学就在孤军营附近,师生们常到孤军营慰问。因誓死不向敌人妥协,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日伪收买叛徒刺杀于“孤军营”内。上海10万民众以华童公学学生乐队为前导前往吊唁。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市立模范中学(原华童公学)改名为市立晋元高级中学,并于1984年在校内建造了谢晋元铜像。
晋元高级中学校内的谢晋元铜像(资料)
从大夏大学到华东师大升鸿网,从战火颓园到人民城市,从民族革命到晋元精神,普陀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浓厚的教育报国氛围,更铭刻着一段段壮烈的民族记忆。学校与城市在此互相交织,共同成长,照亮着一代代人的民族复兴梦。
双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